主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动态 >

分会动态 | 水产商贸分会应邀前往合肥参加“2025共筑长三角渔业精深发展研讨会暨上海蟹博会高质量融合前行推进会”

日期:2025-03-05 08:08:55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分享:
字号:        

2月28日-3月2日,中国渔业协会水产商贸分会杨维龙荣誉会长、葛锦海执行会长、袁道亮常务副秘书长等一行,前往安徽合肥参加“2025共筑长三角渔业精深发展研讨会暨上海蟹博会高质量融合前行推进会”,与安徽省渔业协会、安徽省水产学会、上海蟹博会组委会、水产养殖网联合联合主办蛇年新年后第一次行业研讨推进活动,活动由安徽省渔业协会、强渔教育科技(合肥)有限公司精心承办,南京锌复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作为支持单位参加会议

来自行业内的领导、专家、行业和企业代表以及媒体记者齐聚一堂,为长三角渔业发展出谋划策。与会者围绕渔业精深发展展开深入探讨,共同为推动上海蟹博会的高质量融合发展出谋划策,携手绘制长三角渔业的崭新蓝图。活动通过搭建沟通桥梁,加强行业内各主体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整合资源、凝聚共识,推动渔业产业在技术、模式、理念等多维度实现升级与创新,全面激发渔业发展新活力,助力渔业领域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安徽省相关地区的养蟹企业派出代表,齐聚此次会议;他们带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创新的养殖理念以及对行业发展的热忱与期待,共同参与这场促进行业发展与蟹博会前行的会议。

上海海洋大学原副校长李家乐,安徽省渔业协会会长陈静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原主任徐跑,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原二级巡视员金英,江苏省渔业协会会长张朝晖,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原‌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成永旭,合肥工业大学教授、安徽省水产学会理事长、‌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陆剑锋,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种质与育种室主任葛家春上海水产行业协会秘书长吴常产,上海水产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江卫民安徽省渔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刚,水产养殖网总编、安徽省渔业协会副会长蔡俊,安徽省渔业协会副秘书长于朝阳,中国渔业协会水产商贸分会执行会长助理陆燕萍,上海蟹博会项目总监韩玲,苏州市节庆会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章瑾,江苏省渔业协会河蟹分会秘书长李宝亚,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李正荣,无为市渔业管理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许太军,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李西雷当涂县水产协会秘书长陶红革当涂县水产协会理事长杨海兵当涂县水产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徐文杰, 蚌埠市五河县螃蟹协会副会长朱凡堂作为领导和嘉宾出席会议并参加活动

陈静宏会长主持会议。他首先介绍了活动背景与目的,强调在渔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本次会议聚焦渔业精深发展前沿问题,探讨上海蟹博会高质量融合前行路径,对于加强行业交流与合作,促进渔业产业升级与创新意义重大。陈会长提出,长三角地区应建立养殖企业动态平台,共同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协同、创新发展。

葛锦海执行会长作为联合主办单位提出,协会要支持优秀品牌企业参加上海国际渔业博览会,上海蟹博会统一出台和把关产品标准,长三角行业协会联合打造中国的水产品国际品牌;他通过对蟹博会的市场拓展与合作模式分析,也提出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李家乐副校长发言说,上海蟹博会深入发展,要有经济大局意识,加大宣传,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政府的支持,今年蟹博会参展商要扩大覆盖面,把江西、湖北、浙江的优秀养殖基地邀约进来。同时提到,农业还是要争取国家补贴,也就是之前提的“工业反哺农业”,因为农产品价格太高,会增加工业成本,但是太低有影响农业生产积极性,国家补贴调节就显得很重要。

徐跑主任着眼于共筑长三角渔业精神的实践路径,他表示,要弘扬水产业的工匠精神,通过表彰金牌养蟹师、选蟹师等一线技术人才,树立行业标杆;强化科技赋能,依托合肥工业大学、浙江省水产淡水研究院等机构推动种子资源创新,比如青虾太湖3号品种和加工技术研发;构建生态文化认同,借助优质水产品推介会等活动,推广区域特色产品,像徽州臭鳜鱼、兴凯湖大白鱼,打造长三角渔业文化IP,以此增强消费者对绿色水产品的认知与信任。

张朝晖会长介绍了江苏省渔业发展的经验。他提到,江苏省通过打造渔业产业集群,实现了资源共享、技术共享,有效提高了产业整体竞争力。同时,他建议上海蟹博会在参与企业和相关活动标准制定过程中,收集意见时条件可适当放宽,出台标准时则要收紧,设置一定门槛,这将有助于品牌建设。

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岗位科学家成永旭教授,回顾了第一届河蟹产业(上海)博览会自己主持的相关评比活动情况,希望今后进一步完善工作流程,使获奖品牌能够取得更加大的推广效果。他建议,水产养殖基地、销售渠道、行业协会、品牌推广要协同配合,共同强化供应链建设,推动产业做强做大。

杨维龙荣誉会长作为苏州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创始会长,分享了阳澄湖大闸蟹品牌建设的成功经验。他强调,品牌建设一要注重品质把控,二要挖掘产品特色,让消费者记住,三要扩大宣传、持久宣传,实现破圈传播,四要与其他协会联动,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他还提到,水产品专卖店建设和礼盒包装是破圈宣传的有效方法

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陆剑锋理事长话题聚焦上海蟹博会品牌建设。他提到,上海蟹博会可以定制专属相关吉祥物,以此提升品牌形象和传播方式。今年的蟹博会应邀请水产养殖大县政府联展,同时开发线上蟹博会,实现线上下单,从而达到长期宣传养殖企业和促进参加展览会企业增收的目的。

葛家春主任根据2024年河蟹产业情况,分享了养殖企业利润低、成蟹存活率低的行业现状和自己的看法。他指出,人工饲料质量验证和认证至关重要,必须尽快开展。此外,行业引领蟹文化传播也很关键,要让更多人接受和喜欢大闸蟹。

蔡俊主编认为,应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势,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推介模式。通过直播带货、电商平台展销等方式,让优质水产品更便捷地走进消费者视野。同时,要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今年的展会邀展上,要扩大邀请范围,尽可能邀请更多优秀的养殖企业参展。

金英二级巡视员表示,首届上海蟹博会规格高、层次高、参与度高,远在西北的宁夏都有大闸蟹企业参展,展会内容十分丰富。但今年的蟹博会展会布局需要体现产业链特性,进一步优化布局,注重美食体验。评选优秀养殖企业时要有规模上的要求,切实发挥评选对销售增长的促进作用。

袁道亮常务副秘书长在发言中指出,蟹博会成功举办在于协会多年来拥有的行业领导和专家资源基础,需要不忘初心坚持依靠领导好专家支持。长三角是品牌大闸蟹重镇,蟹博会上要充分体现出来。大闸蟹产业链十分丰富,展会要充分拓展参展企业。拓展蟹博会市场时,需要充分考虑中青年消费习惯,尤其是深加工大闸蟹产品的推广,引导大闸蟹消新热点。同时,蟹博会评奖应该考虑营销优秀案例奖,关注销售端品牌价值。

吴常产秘书长认为,2024年首届上海蟹博会已经确立了行业影响力,但品牌推广仍需加强。他以上海宠物展的热闹情况为例,指出展览会成功举办需要针对观众的需求来设计,蟹博会要围绕大闸蟹的消费群体画像有针对性地策划内容,提高宣传效果。

江卫民常务副秘书长指出,品牌和产品定位息息相关,每次大闸蟹评比中,“蟹王”“蟹后”评选都是大家关心的热点,这类活动对品牌推广很重要,可以快速打造爆款产品,他建议上海蟹博会要充分利用评比带来的流量效应,推动整个展览会的人气指数的上升。

章瑾董事长认为,地理标志性产品是起点,更是责任。阳澄湖大闸蟹需要形成头部品牌标准,打出行业差异化,提升品牌影响力。展览会是提升影响力的重要平台,利用展览会打响品牌,让品牌在更加广泛的范围产生作用,形成价值,是行业协会和品牌企业的责任。

李正荣副站长,陈刚副秘书长,副秘书长于朝阳副秘书长,执行会长助理陆燕萍执行会长助理,韩玲项目总监,李宝亚秘书长,许太军高级工程师,李西雷副教授,陶红革秘书长,杨海兵理事长徐文杰常务副理事长, 朱凡堂副会长等应邀结合自身工作和行业情况谈了自己的看法。

首届上海蟹博会成功举办,在本次研讨会上,如何推进2025年第二届上海蟹博会并将其打造成为全国知名品牌成为热议话题。上海蟹博会项目总监韩玲介绍,未来蟹博会将强化品牌建设,制定严格的大闸蟹质量标准体系,从蟹苗培育、养殖环境、捕捞加工到销售环节,进行全产业链质量把控,确保消费者能品尝到高品质大闸蟹。同时,将借助数字化营销手段,拓展市场渠道,提升蟹博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