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主办的首届“海洋文明论坛——海洋联通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召开,我会崔利锋会长应邀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
海洋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也是全球发展的重要载体,世界因海洋而联通,因联通而发展。历史上,世界各地的先民们克服种种困难,跨越浩瀚的海域,登上陌生的陆地,与远方的人们建立联系,使不同地域、不同文明的国家与族群实现了交流与互鉴,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复杂的变革时期,推动海洋合作、维护航行安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至关重要。
中国社会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作开幕致辞,斐济议员,斐济就业、生产、工业协调、青年与体育部原副部长阿利帕特·图伊多罗(Alipate Tuicolo Nagata)线上致辞。我会崔利锋会长,希腊原外交部部长乔治·卡特鲁加洛斯(George Katrougalos),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方堃,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院长滨下武志,韩国国立海洋博物馆原馆长、韩国海洋大学教授金泰万,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侯毅先后作主旨发言。

崔利锋会长在题为《从中国渔业发展看海洋文明的渔业贡献》的主旨发言中,讲述了“向海而兴,源远流长”的中国渔业悠久历史与智慧,“乘风破浪,历久弥新”的中国渔业现代化转型与发展,以及“合作共赢,面向未来”的中国渔业未来目标与贡献。
崔利锋说,中国渔业有着悠久传统,起源于河姆渡时期的渔猎活动,是我国海洋文明兴起的重要起点;反对“竭泽而渔”,主张“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观念及可持续发展思想,船舶与航海技术的创新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与渔港城市的崛起、商品与技术的传播,极大丰富了世界海洋文明的物质与文化交流,为世界海洋文明贡献了东方实践与思想。中华文明不仅是陆地、大河文明的发祥地,也是海洋文明的先行者。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明确 “以养殖为主” 的方针,2024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 7357.59 万吨,养殖产量占比 82.4%,中国是世界主要渔业国家中唯一养殖产量超捕捞产量的国家,水产养殖产量占世界近60%。崔利锋指出,中国现代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主要动力得益于政策引导、科技进步、模式创新和资金投入,现代水产养殖要念好“水、种、饵、健、质、环、装、智、效、链”10字经。崔利锋表示,1985年中国远洋渔业正式起步,至今作业范围已覆盖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及南极公海,形成全球化生产体系,2025年中国正式加入联合国粮农组织《港口国措施协定》,标志着中国正从远洋渔业的生产者向国际渔业治理的参与者转变。
崔利锋指出,中国推进现代渔业建设的主要经验,一是通过政策,实施引导绿色养殖;二是加强养护,科学保护和利用渔业资源;三是发展远洋渔业,融入全球渔业治理体系;四是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这一转型升级之路,为推进现代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处理好粮食安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
崔利锋强调,中国渔业的未来发展目标,一是坚持 “以人为本、生态优先”,推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继承“天人合一”与“生态文明”理念,从“索取”转向“科学养护与可持续利用”,推动共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二是以科技和模式创新,保障水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中国以有限资源生产全球近60%养殖水产品,为14亿人提供优质蛋白,同时在气候韧性提升、低碳发展、科技支撑体系等方面发力。三是坚持渔业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和促进海洋文明及世界和平。开展双边政府合作、参与国际组织事务、推动民间交流,促进国家间互信、合作共赢,让海洋成为“和平之海”“合作之海”。四是坚持面向未来建设现代渔业,勇于克服各种风险与挑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政治动荡、经济波动及海洋渔业领域的环境污染、过度捕捞等挑战,致力于成为海洋生态的修复者、绿色发展的引领者、全球治理的贡献者,共同守护海洋蓝色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