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分支机构动态 >

海参产业分会名誉会长朱蓓薇院士团队从海参中筛选出抑制新冠病毒活性的硫酸化多糖

日期:2020-10-13 14:02:03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分享:
字号:        

中国海参产业自2003年非典开始进入黄金发展期,经过17年的发展,逐步形成近千亿的产业规模。为进一步引领和规范海参行业,实现“让海参人过好,让消费者吃好”的目标,2020年9月29日中国渔业协会批准成立海参产业分会,朱蓓薇院士接受协会邀请,出任首届名誉会长兼总顾问,并为成立大会发来贺信。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大到国内外经济社会、小到每个家庭的衣食住行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自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渔业协会海参产业分会名誉会长、总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蓓薇团队始终密切关注抗疫进展,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把新冠病毒防控科研攻关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任务,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积极调动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科研力量,全面加强疫情防控科研攻关,用科技和智慧为战胜疫情贡献力量,用实际行动彰显了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朱蓓薇院士团队从事海洋生物基础研究近30年,尤其对海参的营养、理化研究更是具有独到之处,多项成果屡获国家大奖,并在海参精深加工领域广泛应用,创造了数十亿的效益,甚至改变了海参产业的产品格局。



朱蓓薇院士团队根据多年研究成果,经过文献调研与专家咨询,选定海洋生物硫酸化多糖作为抗击新冠病毒研究的突破口,并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大学等单位展开密切合作。经过几个月紧张的联合攻关,先后从海参、褐藻、iota-卡拉胶中筛选出具有显著抗新冠病毒活性的多糖,并对组成进行了分析。
随着朱院士研究成果的不断深入和转化,必将为海参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增长点,也将使海参这一数千年的中华滋补佳品,为人类健康发挥更大的作用。


朱蓓薇,食品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朱蓓薇长期致力于水产品及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主持国家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十二五”863计划项目、“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国家农转资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30余个项目。解决了多项食品加工领域的技术难题,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海洋食品的深加工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1994年开始,朱蓓薇把海参作为科研的重点对象,通过访企业、下车间、走城市乡村,最终解决了海参加工过程中存在的瓶颈问题,从理论上揭示了海参自溶的本质。2006年,主持的“海参自溶酶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利用其技术开发的“海参肽”、“即食海参”已经成为大连的标志性产品。

2006年开始,朱蓓薇课题组开展海参自溶机理更深层次的研究,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层面分析海参自溶的机理,从而实现对海参品种和养殖技术的改进。

2011年1月,主持的“贝类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该项目是以朱蓓薇为首的科研团队对贝类精深加工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建立了贝类热加工食品质构控制、低温真空渗透调味及阶段式杀菌新技术,使贝类食品的色泽、弹性、质构等方面有了极大的提升,开发了鲍鱼、虾夷扇贝等系列贝类热加工食品,并将技术成果在多家企业进行了推广应用。除了贝类热加工食品以外,还对贝类多糖进行了研究,在贝类活性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解析和生物活性评价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

截至2015年,成果在辽宁、山东、吉林、内蒙、新疆、西藏、四川、湖北等省区实现了产业化,培育了多个国家、省级驰名商标和知名品牌,创直接经济效益超过30亿元,间接经济效益超过50亿元。


部分内容和图片来自大连工业大学官网和网络